第一九八章 它要是不火,还有天理吗?(1 / 2)

完美人生 刀一耕 2755 字 7天前

七楼,明湖文化图像处理中心。

在被明湖文化内部称呼为“影像特效部”的一号工作室里,李谦已经呆了足足两个小时了。

而他所做的事情,其实就只有一条,那就是:验收!

回国之后那么多天,虽然也有何润卿的演唱会要参与,六月还有电影学院的期末考试,然后还要为了综艺节目的事情,一再的跟华夏电视台、顺天电视台不断地谈,但其他的时间,还是被他给尽量地挤出来,全身心地扑到了后期的剪辑上去了。

终于,在七月初,他基本完成了这部电视剧的全部剪辑工作。

接下来,就要等影像特效这一块儿从头到尾把他的最终剪辑版都处理过一遍之后,再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一些小细节上的微调,然后加上片头片尾和字幕,再把音轨整理一遍,就可以彻底宣告这部电视剧的制作完成了。

而事实上,字幕什么的,那都比较简单,这部戏的后期又是一边剪一边在做特效,所以,他这头彻底完成了剪辑的时候,事实上特效那边也已经做完了差不多三分之二了。

最关键的是,几个大的技术难点,都已经被攻克,接下来的工作,其实只是为还没有进行画面渲染的地方加入渲染就可以了,工作难度已经很低。

所以,如果不出预料,这部电视剧的最终彻底完成,大概就在七月底。

工作人员在一边陪着,李谦自己拉动进度条,把刚才那个片段又重头看了一遍,尤其是法海的袈裟在天空中旋转,一块块红砖随之洒落地面、自动砌成砖墙挡住洪水的那一段,他每播放一两秒钟,就按下暂停,然后把图像放大了,仔仔细细地去看那砖墙和洪水的接界处。

然后,等这一遍过完了,他终于长出一口气,笑着点了点头,扭头对图像处理中心的主任卢明道:“不错不错,做到这个程度,真的就挺细腻了。”

卢明闻言满腹自豪地笑道:“不要说电视播放的那个水准了,就算是做成最高规格的dvd格式,让观众买回去用最新科技的等离子电视看,咱们这个分辨率,也确保是没有任何颗粒感的!”

顿了顿,他又道:“虽说还比不上《泰坦尼克号》那么高,但咱们在国内,绝对是最好的!”

李谦闻言笑着点了点头,然后继续往后看。

跟泰坦尼克号那种完全看不出一点假来、一切都如在眼前的程度相比,应该说,明湖文化这帮特效师所做出来的效果,肯定还是要稍逊一筹的,不过如卢明所言,在当下的国内,这绝对是最最顶级的水准了,而即便是放到好莱坞去,虽说跟最好的两家特效公司不好比,但也够资格立足,去接一些电视级的,或电影上要求不太高的散碎活儿了。

坦白说,这是此前李谦所能预想到的最好的程度了。

要知道在当下的国内影视圈,不要说电视剧了,就连对画面水准要求更高的电影,国内所做的所谓“特效”,其实还有很多只是停留在后期把画面上的威亚给抹掉,或者某大侠发功了,给他身上添点红光什么的——真的,这种级别的特效,在经历过十几年之后好莱坞特效电影那种画面轰炸的人看来,简直是low爆了!

但是,之所以停留在这一步,并不是国内真的完全不具备技术水平,只是因为很多的电影公司、很多的导演和制片人,都是打从心底里不怎么看重特效这一块儿。

只有少部分的一些商业片导演,对特效这一块儿是早就已经有了清楚认识的,但他们手里的力量有限,也不大可能牵动影视公司制片公司砸钱办特效公司,所以他们拍出来的片子,往往都是拿到美国、日本等地去做后期特效,甚至有些对画面要求比较高的导演,干脆连冲印都是跑到国外去做——李谦、曹霑和郁伯俊他们这帮人坐一起闲聊的时候,都觉得国内影市自98年年初以来的断崖式下跌,且直到今年仍然在集体萎缩的这个情况,跟国内这些个制片公司、影视公司对硬件——包括了故事硬件和技术硬件——的不够重视,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观众已经不是井底之蛙了,大家都看过人家国外的片子,尤其是好莱坞的大片的制作是有多么的精良了,所以,以前随便拍部武侠片就上线赚钱的好时候,已经过去了。

也因此,今年的暑期档到目前为止,呈现出一个叫国内电影人们分外脸红的状况——你说电影市场不行了吧,《泰坦尼克号》开场就爆满,直到现在上映快一个月了,在很多地方还仍有高达四成、周末甚至可以达到七成八成的上座率,而偏偏,同时上映的国产片,也不乏大导演和“大制作”,但总是面临上座率极低的情况,赶得巧了在工作日去看,甚至可能遇见一个人包场的状况!

对于此前一致唱衰国内影市的电影人来说,这简直是一记无比响亮的耳光!

当然,哪怕是把成绩异常亮眼的《泰坦尼克号》也算进来,今年的暑期档仍是表现不佳,比照去年惨跌之后的数据,今年或许不至于再大幅度下跌了,但那只是因为本身就已经到了谷底了,而且还有一部大红大紫的《泰坦尼克号》来托底救市。

总的来看,今年的国内电影市场,甚至比去年还有不如。

最近曹霑去参加了几次小规模的电影沙龙,其实就是一帮老朋友坐一块儿喝着酒聊电影,而根据他反馈回来的信息,国内似乎有相当多的电影人,在这样惨烈的失败面前,终于开始静下心来反思一些事情了——比如李谦刚穿越过来那时候就看到的曹霑写的那篇有关于国内电影的硬件升级的文章,在最近的一些电影圈内人组织的小规模沙龙上,就开始被人拿了出来。

而且据曹霑讲,有那么一次,国内一家大制片公司的一位副总,还特意提到了特效的问题。

这些情况反馈回来,真的,李谦心里特别高兴。

当然,国内做特效做的够水准的公司,也并不是真的就一家都没有,比如说国内的著名导演刘承章,就自己斥巨资开了一家特效工作室,当时才94年,他那家工作室就开张了,当时他投入了几乎是全部的身家,据说足足一千三百多万。可结果呢,最高水准的那种,他做不出来,需要那个水准的,连他自己的片子,都还是要跑去美国做,而低水准的,他要价又太贵——电视剧的画面嘛,我要求没那么精细,你就帮我抹掉那些绳子就ok了!

所以,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就是,他那家工作室打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都面临开工不足的情况。在李谦看来,这种情况就是最典型的只有野心,而没有充足的市场来让他释放产能。

开工不足,那就要么裁员,要么降薪。总之,留不住人。

而留不住人,会导致你更没办法接高水准的活儿。而且,开工不足还会导致你的技术没办法在一次又一次的攻克难关的情况下逐步提升。

而且更致命的是,他自己拍电影的产量本来就很有限,所以连他自己对自己的工作室都没信心,偏偏工作室开了之后,他的野心还越来越大,两年之后,就又开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最后导致跟公司闹翻,直接导致他的特效工作室失去了一个大主顾。

所以,一直到现在,那间工作室一直都是在惨淡运营中。据说只在96年,那时候刘承章的片子大卖,春风得意,就掏了一笔钱给特效工作室更新了一部分设备,然后,98年他的电影惨遭滑铁卢,工作室就更是只能半死不活地撑着了。

此前业界就已经屡屡有传言,说他那家工作室已经快要撑不下去了。

当然,在影市崩盘,引来国内的电影人、掌权者和制片公司们开始反省的现在,说不得的是,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一定的技术力量的特效工作室,他那家工作室,又开始逐渐被人们重视了起来,据说有不少制片公司都对他那家工作室很感兴趣。

想来,如果他想趁机脱手,就算赔点儿,也赔不了太多,应该是个不错的时机了。

而对于李谦来说,他那家工作室的失败经历,所带给李谦的,是很重要的一个警醒——既然开了,也清楚地明白特效这个东西在以后的电影和电视剧市场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在当下,不但要继续办,而且要争取越办越好!

所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这家工作室始终都有活儿可做!

而即便是暂时不太能接的到外面的活儿,那么就把自己的活儿要求的更高一些,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攻克难关的情况下,不断地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

总之,绝对不能让特效工作室走上刘承章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