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 潜移默化(1 / 2)

“孩儿明白轻重,爹爹不用担心,此地的工人能说汉话的都少,就算知道什么也无法告之他人。他们初来此地紧张的很,轻易不敢离开营地。这段时间活计也忙,再加上您的亲军护卫,外人长了翅膀也飞不进来。”

王七倒是不太担心安全问题,他统领的工程兵部队百分之八十都是刚训练了三个多月的西夏各族精壮,家属全部扣在甘凉路了,语言还不太通,是最好管理的时期,非常听话。

“工程上问题大不大?”除了安排人员往来,洪涛还要过问过问桥梁建设问题,这次不是糊弄事,是真要把桥建起来。

“没什么大问题,这几年江两岸建了好几座水泥窑,钢铁配件也找好了承包商,用船从福建路、梓州路送过来。人手又充足,两岸同时施工会快不少,入冬之前桥墩就能建好。”

说是跨江大桥,实际上是四座铁索桥连在一起,建造技术并不比浮沱河上的铁索桥难多少。无非就是用料多、工程规模大,王七还是很有把握的。

“别太赶工期,那样伤亡会很大。把他们练成熟手,以后还能派上大用场,光有桥不成,还得有路。”

洪涛不担心王七的技术能力,也不担心他对工程兵队伍的控制力。这个孩子是个天生的建筑承包商,非常善于把一群心不甘情不愿的陌生人捏合在一起,待人也真诚。

但他和王十有个地方比较像,就是对待奴隶比较无情。这点可以说是随了自己,可自己是迫不得已时才这么做,他们更胜一筹,真不把人命当人命看。

“爹爹是要沟通南北通途了!”一听此言,王七立刻露出了喜色。

这些年他一直在各地奔波,指导各州各府的促进社利用民间力量修筑标准硬化公路,有条件的用石头建,没条件的就用水泥三合土。

但不管是什么材质的公路,在他心中都有一张准确的规划图,全部为一个目标服务,贯通大宋南北的主干道和向东西呈鱼骨状发散的支线。

这幅规划图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七十,只需把几个连接点修通,再把跨长江、跨淮水、跨黄河的大桥建好,就能全线贯通。

以后岭南各地的物产除了海船之外,不太紧要或者怕水的货物还可以从陆路装车,一个月之内也能抵达河北路,反之亦然。

有了这条路,不光对经济发展有利,更主要的还是为了配合促进社搞的民间交流活动。物流通畅了,也包括人员通畅。

以前大部分宋人一生都很难离开家乡百里之外,只有少部分商人和读书人才有远行的可能。结果就是让各乡各县相对封闭,城市里折腾的再热闹,辐射面积也就是周遭几十里,再远就没什么影响力了。

当大家可以更容易、更便捷、低成本的出行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思想交流。假如让更多农户见到农业合作社的好处,见到合作社社员家庭的富足生活,他们难道会无动于衷?

不用多,一百个人里有几个人动心就足矣。他们就像点点星火,很可能会在他们的故乡引燃大火。这时再由促进社出面进行引导、辅助,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蔓延速度也会呈几何倍数提高。

可以这么讲,公路修到何处,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想理念就会随之而来,档都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