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1 / 2)

老婆太甜了 小崇山 2239 字 2天前

余旸寻声而望,夜空中飘着几个亮斑,浅绿色,像呼吸灯一样忽明忽灭,萤火虫快要出来了,郑栖到哪里了,怎么还没有来,“到了吗?”

郑栖说:“到了,”又问:“你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白色,”余旸忍不住吐槽他:“穿什么你也看不见,天这么黑。”

“看得见。”

郑栖好像在笑,“我来找你——”也不知是不是今天运气不太好,萤火虫没有大面积出现,只有少量几只飘游在空中。

就这样漫无目的地走着,借着远处微弱的路灯亮光,余旸好像看到熟悉的身影,个子挺高,t恤宽大,好像是深色,再看侧脸,轮廓分明,余旸不自觉心跳加快,脚下飞奔起来。

芦苇丛太绕了,他出不去,好几次看见郑栖走来,再迈脚,他们中间竟然隔着一道不知深浅的水洼,“我在这里!”他冲郑栖挥手。

郑栖背对着光,朝余旸轻轻‘嘘’一声,招手示意他快点过来。

草丛,蛙声,甚至是扑面而来的飞虫,都抵挡不了余旸的步伐,奔跑中他还不忘看时间,8:20了,再晚一点,萤火虫该睡觉了,什么也看不到了。

视线有些晃动,只听见自己喘气,郑栖蹲下去,余旸看不见他了——“郑栖?”

他不知道自己走到哪里,环视周围,游客早已不在身后,余旸心慌地想,该不会是迷路了,好热,好着急,郑栖到底跑哪里去了……就在他绝望之际,他看见层层叠叠的萤火虫散在夜幕中,场面十分震撼,堪称流星雨一样。

再定眼一看,郑栖站在萤火虫后面,单手揣在口袋里,另一只手好像拿着什么,余旸来不及多想,急切又满怀憧憬地奔向他——郑栖张开双臂,含蓄地笑,余旸撞到他怀里,抱住他的背脊,余旸甚至能想象他被自己撞得一颤,气息沉闷,背脊稍微弯曲,稳稳接住他的模样。

脸颊相贴,有太多话想说,可是又什么也说不出口,少拥抱一秒都不能答应。

郑栖拦住余旸的肩膀,在认真看手里的东西。

“这是什么啊。”

余旸问。

郑栖没说话。

余旸拍了他一下,忍不住嗔怪:“来这么晚,你干什么去了。”

害他黑灯瞎火等这么久,说完又将鼻息埋在郑栖心口处。

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余旸发现郑栖手里拿着一只敞口玻璃罐,里面散着零零星星的火光——是萤火虫!但罐子里还有东西,不止一个,驼着硕大的壳,还有两只触角。

萤火虫飞进来,清浅地蘸一下,又扑闪着翅膀往外飞,就好像郑栖在放萤火虫一样。

郑栖收拢手臂,将玻璃罐子拿近了些,光芒忽明忽暗,微微照亮余旸的鬓角,他声音很低,气息散在余旸耳畔,认真看向罐底:“我去抓蜗牛了——”

第33章 宇航员

原来萤火虫喜欢蜗牛吗。

余旸凑近看,手指顺着罐口滑一圈,玻璃有细微的颗粒感,轻轻摩擦指腹,萤火虫沿着罐身爬出来,尾部如呼吸灯闪烁,前腿屈两下,再张开翅膀,跳伞一样滑下去,回弹在空中,悠悠荡荡。

草丛藏着不少亮斑,再转身,天与地仿佛陷入荧光网,轻盈拢在他们上方。

余旸靠在郑栖怀里,郑栖很自然地搂住他,接着,他看见郑栖倾斜玻璃罐,流萤随之而晃,蜗牛驼着壳,被迫‘哧溜’到罐口,再缓慢蠕动,一只接一只,排队爬在叶子上。

放生了。

萤火虫从罐中飘散,光芒回归夜空,余旸心里涌起淡淡的失落感——要是能一直拥有这些火光就好了。

“哪里找的蜗牛啊。”

余旸蹭了蹭郑栖。

郑栖的下巴抵在余旸头顶,呼吸间带点笑意:“不告诉你。”

萤火之夜开幕,不仅他们所在的位置视野极好,其他地方同样美如梦境,甚至能听见轻微的说话声,还有小朋友在笑。

芦苇轻轻摇曳,空气中是不是还有七星瓢虫在飞,它总是臭臭的,但呼吸间又带点淡香,是混合型枝叶的味道,有野兔在丛中穿梭吗,‘哞——’一声,牛蛙还在学牛叫。

谁的手牵住自己,拥抱间有轻微的摇晃感,脸颊相贴,感受到与自己稍微不同的体温,c,c,跟他拥抱一下,好像要发烧了。

他呢,永远滚烫而不自知。

很奇怪,只要跟郑栖在一起,余旸觉得时间会眷顾郑栖,生活让人奔波,疲惫,偶有算计,又或者充满猜疑,郑栖却会因为找蜗牛迟到,固执到有些天真,又有点与众不同。

‘浪费’二字放在郑栖身上是褒义词,他会把‘浪费’用到极致,管别人说什么,爱谁谁,千金难买爷高兴。

但他也会向生活低头,不为自己,是为家人,做枯燥又乏味的工作,把梦想藏在沙丘,还要坐在上面抽烟,买卖人路过,问他沙子多少钱一斤,他说按吨卖。

没多少情绪,挺平淡,也挺无所谓,面对有人事后捅刀子,甚至踩踏,他也是这种态度。

他不会痛吗。

草丛飞虫多,在余旸手臂上咬出好几包,郑栖脱下衬衣,让余旸穿上,还帮他扣好手腕处的扣子,“这样就不会被咬了。”

来之前郑栖准备带防蚊液,想到萤火虫应该也怕,他就多穿了一件。

两个人找了个地方坐下来,余旸轻轻靠在他肩头,有些突发奇想:“郑栖,如果人能在地球上消失一天,你想做什么?”

郑栖问:“是指做什么事吗。”

“不一定,什么都可以。”

余旸坐正,回头看着他。

郑栖躺在草丛里,枕着手臂,不答反问:“你呢?”

余旸抱住膝盖,认真想了想:“我啊,我想变成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