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虏对明的战争,向来以神速著称。前四次入关,内应外合,摸准明廷脉络,每以精骑突进,令明廷防不胜防。
但战争的方式,会随着局势的变化而变化。
建奴对明作战,以削弱明廷、夺取资源为主。讲究一个神速,最忌拖拉。
尤以早期建奴和明廷的战争最鲜明。到了黄台吉立国之后,建奴逐渐势大,方才与明廷正面对攻。
但即便如此,每每也是见好就收,稍有所损伤就会撤兵。
辽东大地任其纵横,来往如意,莫不猖獗。
然此时却又不同。多尔衮无法坐视神州新朝的成长,因为他知道,一旦汉人的新朝成长起来,周边的蛮夷便会每况日下,满清是神州周边势力最大的族群,必首当其冲。
他不敢与一个朝阳初生的汉人王朝比拼底蕴,那是找死的行为。
于是才有了多尔衮的国运之战。
倾国之力作战,自非当初精骑突进那样简便。二十万大军成分复杂,还有三十万包衣拖拖拉拉,为保持主力大军的稳定,行军速度放缓乃是必然。
否则只精骑突进,自盛京辽阳到锦州,甚至到宁远,也最多两天而已。
多尔衮大军抵临锦州地界,便已察觉到周围窥伺的目光。那是山海关撒出来的夜不收侦骑。
这些侦骑行踪并不十分隐秘,甚至在他二十万正兵、三十万包衣面前,还有耀武扬威之嫌。
心高气傲的鞑子怎能忍受?
于是从锦州开始,多尔衮便已与嬴翌进入交锋阶段。双方的侦骑、精骑,围绕着多尔衮的主力大军互相厮杀,从锦州到宁远一直蔓延到前屯卫。
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次数十人的小规模战役,产生的后果,令多尔衮心中沉甸甸的。
多尔衮率主力抵达前屯卫之后,豪格对前屯卫的攻势暂时告一段落。数十万军队在前屯卫与山海关之间扎下营寨,高低错落的营帐绵延数十里,一眼望不到边!
战争的气味是如此的浓重,铁与血的气息浩浩荡荡冲天而起,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东虏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单只此一地,涉及到的总兵力就达到五十万之巨!
就算是前朝明廷与东虏的松锦之战,规模也稍逊一二。
若再加上北方策应的科尔沁、土默特鞑靼诸部,这次战争的规模,在整个神州历史上,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也不多了。
满清建奴的主力大帐设立在三山营堡,这里曾是明廷的驻军兵镇。不过自嬴翌灭明之后,山海关外除开前屯卫这一个较大的兵镇,其他的小寨堡都放弃了。
三山营堡位于前屯卫以西数十里,处于三座山包之间,地势算的上险峻。
多尔衮将主力拉到这里,以三山营堡为中心,迅速构建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