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214节(2 / 2)

到修复室里转了一圈,向南没再继续修复文物,来到卫生间洗了个澡,然后回到房间里。

今天他没打算玩游戏,而是拿起一本《古书画修复》的书看了起来。

尽管他已经是古书画修复专家,但该学习的时候,还是必须要学习。

不懂得随时充电的人,只会被时代给淘汰。

就比如说,在古陶瓷修复行业里,就已经开始有博物馆尝试着使用3d打印技术,来给古陶瓷器物的残缺部位进行配补了。

据说,3d打印出来的残缺部位,不仅可以和古陶瓷严丝合缝,而且还能够将古陶瓷上残缺的纹饰、色彩都打印出来。

当然,3d打印技术,目前也只能打印出粘土坯胎,还是需要经过入窑烧制,方能变成真正的陶瓷。

但即便如此,这也相当惊人了。

一些老一辈的修复师们,都很抗拒在古陶瓷修复中引入这种技术,认为这是在磨灭华夏数年前来的古陶瓷修复技艺。

在他们看来,文物并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所承载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件古老的器物,更多的是一段历史,一段文明,怎么能够用这种简单粗暴的形式来去修复它?

而且,这种冷冰冰的打印机,又怎么能理解得了古陶瓷所蕴含的文化与内涵?

文物修复,修复的是历史,是文明,而不是依靠模具制造出千篇一律的工艺品!

向南的想法倒是没有老前辈们这么过激,他觉得科技的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物修复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

不进步,只会被淘汰。

因此,一直以来,他都不排斥博物馆或者各个大学,利用高科技技术介入文物修复领域的试验。

只要不给文物造成二次伤害,利用高科技来协助修复文物,又有何不可?

高科技,那也只是一种工具罢了。

第271章 大事件

第二天,康正勇留在学校里忙自己的事去了。

而且,他还要花时间去熟悉《山水》立轴图作者高翔的画风、作画手法,做这些事,用不着跑到修复室里来,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和图书馆要方便得多。

向南在楼下吃过早餐之后,便回到了修复室,一个人做事,确实要安静许多,这也是向南自己喜欢的工作氛围。

人多了,难免会弄出点动静来,一有动静,就会分神,一分神,工作效率就降低了。

进了修复室后,向南便来到电窑炉前看了一下,看到上面显示的炉内温度已经低于100c了,这才戴上隔热手套,先逆时针转动窑炉右边的两个手轮,使窑炉解除自锁安装,然后再逆时针转动窑炉左面的两个手轮,顺利地翻开窑门。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窑炉温度必须低于100c才能开窑,否则的话,由于内外温度差过大,会导致窑体炉砖变形开裂、炉丝炸裂寿命变短或者是坯体炸裂。

开窑之后,向南顿时感觉到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窑内的架子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大大小小十多块陶瓷碎片,各种形状的都有。

一次烧制,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向南当然不会浪费时间,也不会浪费资源,自然得充分利用起来。

这十多块陶瓷碎片,不止是有那件斗彩团凤纹高足杯的残缺部位,还有其他几件古陶瓷残缺部位的。

向南一次烧制成功,便可以连续修复好几件古陶瓷了。

想想都觉得好爽。

此刻,架子上的瓷器碎片还很烫,向南用戴着隔热手套的那只手,将瓷器碎片一一取了出来,放到一旁等它们自然冷却。

向南烧制的高足杯配补瓷片,是没有上色的。

原因很简单,他虽然可以确保所烧制出来的瓷片,可以和高足杯残缺部位严丝合缝,但没办法保证上面的釉彩也能够接驳得十分流畅。

尤其是,烧制出来的瓷片,在高度和厚度上有所偏差的时候,还需要打磨掉一些,就更加没办法保证釉彩能够和原瓷器上的一致了。

因此,向南只能将瓷片粘结上去后,再重新上色上釉。

而斗彩的上色仿釉,则相对于一般的古陶瓷修复而言,要复杂得多。

斗彩是青花釉下彩和釉上彩的结合,想要对斗彩陶瓷器物进行仿釉,必须先做釉下彩,再做釉上彩。

这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

当然,对于向南来说,这种程度的难度,也不过是多耗费一些时间而已,并没有到做不了的程度。

打定主意之后,向南便低下头来,开始按部就班地修复起来。

连着几天,向南都在“吃饭、睡觉、修文物”三部曲中度过,日子过得紧张而又充实。

最开心的是,在他一心一意修复文物的时候,没有人来打扰,这让他沉浸在文物的世界里,不能自拔。

这一天下午,向南将所有的古陶瓷都修复完毕之后,发现工作台一角上,还放着上了金粉的紫砂壶。

他用棉签蘸了一点罩金漆,发现可以上漆了,顿时开心得不得了。

刚刚将古陶瓷修复完毕,还在犹豫着是不是将留给康正勇修复的那两幅古画也一起修复掉呢,没想到这里还有一把紫砂壶。

不管了,先给紫砂壶上罩金漆好了。

罩金,主要是对金面起到一个保护作用。

向南用棉签蘸了一点透明的罩金漆,再用卫生纸将那个棉球一拧,棉签上面就只剩下一点点的罩金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