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281节(2 / 2)

事实上,除了孙福民,这些老专家里,估计也只有她见过向南接笔的两幅古画了,一幅是国宝《千里江山图》,一幅则是湘楚博物馆馆藏的崔白的《双喜图》。

这两幅画,都是北宋时期的。

一个古书画文物修复师,或者说,一个古画接笔大师,往往只会对某一个时期或者某一种风格的画作进行深入地研究探索,深刻了解这一时代的社会、人文、经济背景。

更极端一些的,甚至只会专注于某一个画家,除了了解这位画家的作画风格、擅长的接笔、作画的习惯,甚至连他的生平、喜好等等都会研究透彻。

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自己代入到他的角色里,用自己手中的笔,画出他的画。

这也是为什么说,一个优秀的接笔高手,往往也是优秀的临摹大师。

向南如今才二十二岁,能够对北宋时期的画作进行接笔,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可看现在这模样,似乎他还能接笔元明时期的古画?

他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看到楚天遥一脸迷惑地看着自己,孙福民心里也是纳闷,不过他当然不会说自己不知道,要不然,自己以后还怎么好意思说是向南的老师?

想了想,他露出一个蜜汁微笑,高深莫测地说道:

“我之前就说过,以后让你们吃惊的地方还多着呢。”

“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装什么13。”

刘其正朝他翻了个白眼,毫不留情地拆台道,“一大把年纪了,还这么幼稚!”

孙福民淡笑道:“向南是我学生。”

“是你学生你就了不起啊?”

刘其正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说道,“他现在已经超过你了。”

“他还是我学生。”

“……”

“他只会是我学生。”

“……”

楚天遥看着这对老得白了头的“二货”,一脸无语。

闫思远和夏振宇等人对此熟视无睹,根本就懒得转过头来看,一双眼睛始终盯着向南那边,心里面也是震惊不已,更多的则是欣喜。

对于他们这些收藏家来说,文物修复师自然是能力越强越好,这样一来,自家收藏的那些珍贵文物,就不用一事烦二主了。

几个人对视一眼,纷纷在心里想道:

“看来,对于向南,以后还是要加大投资力度,再多多联络感情啊。”

朱远舟则是皱着眉头,他想的不只是这些,而是更多:

“我要不要把我那个不成器的孙子,留在魔都?他现在在家里,天天游手好闲的,跟一群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浪费时间,还不如让他跟在向南身边学点东西。”

“我也不指望他能学会文物修复,哪怕只是打磨一下他的性子,和向南交个朋友,那也很好啊!”

想了片刻,朱远舟顿时下了决心,

“行,那就这么决定了!”

可怜的“富三代”朱熙现在还不知道,他原本是想跟着爷爷来魔都玩一趟的,谁知道,他爷爷转眼就把他给卖了!

第370章 古书画修复中的无痕修复

一次在向南看起来很平常的古画修复,把一群老专家和收藏家们看得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不过,他也没心思去理会这些,脑子里自动将外界的一切干扰因素排除在外,准备开始对《江亭山色图》进行接笔。

《江亭山色图》是墨色画,相对于之前他曾修复过的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设色画来说,自然要简单不少。

一切准备就绪后,向南深吸了一口气,缓缓闭上了眼睛,脑海之中,开始回放之前通过“时光回溯之眼”,看到的倪瓒创作《江亭山色图》的整个过程。

在脑海之中,年逾古稀的倪瓒,正负手站在一间清爽洁净的书房里,书房的窗户大开,窗外的一侧,栽种着几株翠竹,远处是烟波浩渺的太湖之水。

极目远眺,在太湖对岸,几座矮山在水雾之中半遮半掩。

倪瓒半眯着眼,似乎是在欣赏窗外的太湖秋色,又仿佛是在回忆自己境况如天壤之别的前后半生。

他的前半生,因为有哥哥的照拂,家境殷富,衣食无忧,一生不仕,以诗文书画自娱,逍遥自在。

他的后半生,哥哥意外去世,母亲和老师相继逝世,而他的境况每日愈下,最终漂泊太湖,居无定所。

凄凉?还是孤单?

倪瓒不知道,他不是不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只是“只傍清水不染尘”!

霍地,倪瓒缓缓地睁开了双眼,略显浑浊的眼睛里仿佛闪过了一丝光亮,他不再迟疑,伸手抓过搁在笔架上的毛笔,蘸了蘸陪伴了自己大半生的仆人刚刚研磨好了的墨汁,然后又挤出多余的墨汁,形成干笔,然后轻轻地落在了雪白的画绢之上……

……

整个作画的过程,向南翻来覆去地看,已经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甚至连倪瓒落笔的角度,手腕颤动的幅度以及毛笔蘸取墨汁的多少,他都看得仔仔细细。

倪瓒画中的“皴法”,是根据他个人的审美好尚而独创的一种方锐转折线条所构成,又称之为“折带皴”,他又擅长用干笔俭墨,因此整个画面显得更为“草草”,他的个性化的“笔墨”较之元代其他三家具有更多抽象美的因素。

而这幅《江亭山色图》,是倪瓒晚年时期的作品(1372年作,1374年逝世),因此,略显率略而古拙淡雅之味则更为浓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