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502节(2 / 2)

古陶瓷修复室如今是公司里最强悍的修复室,有四位古陶瓷资深修复师,两位普通修复师,还包括许弋澄这一位偶尔还会来客串一下的古陶瓷修复专家。

向南推开门走进去时,姚嘉莹、老戴等人都坐在各自的工作台前,认真而专注地修复着手里的古陶瓷器,里面安静得只剩下镊子碰撞瓷片时发出的“叮~叮~”声,清脆而又悠远。

在里面慢慢地走了一圈,又站在两位新来的修复师后面看了一阵,向南这才离开,又转向了古书画修复室。

一位新来的修复师等到向南走出了门,这才抬手抹了抹额头的汗,歪过身子对边上的覃小天低声说道:“小天哥,老板的威压好重啊,刚刚在我身后站了一会儿,我整个身子都僵了。”

“有吗?我怎么没有感觉?”

覃小天一边拿着502快速胶粘剂给手中的一件瓷碗进行加固处理,一边头也不抬地嘀咕道,“要是我给你发工资,我的威压也会很重的,能把你的腰都给压断了。”

新来的修复师:“……”

你说得这还是人话吗?

向南自然不知道覃小天和新来的修复师的对话,此刻,他正在古书画修复室里,看康正勇修复一册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恽寿平的《仿古山水册》册页。

恽寿平,原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晚居城东,号东园草衣,后迁居白云渡,号白云外史,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后来成为清六家之一。

恽寿平的山水画初学元代黄公望、王蒙,深得冷澹幽隽之致,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为“清六家”。

他的山水画,不让“四王”,小幅逸笔草草,寄郁勃于悠闲,枯而有润,淡而有奇,自成格局,有“四王”未到之处。

“老师,您回来就好了。”

康正勇转头看到向南后,就好像看见了救星一般,顿时大松了一口气,说道,

“这册《仿古山水册》的虫洞、破损等问题,我基本上已经处理完毕了,可我没想到最后几幅画作的画芯上,还长了红色霉斑,我用了很多种除霉菌的办法,但都处理不了,这个怎么办?”

向南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对他说道:“我办公室的桌子上,有几本最新一期的《文物与修复》杂志,你去拿一本过来。”

第770章 此人可信否

“哦,好。”

康正勇尽管不明所以,但还是很听话地应了一声,转身出门去拿《文物与修复》杂志了。

过了不多会儿,他就回来了。

一回来,康正勇就一脸兴奋地说道:“老师,原来你早就攻破了红色霉斑清除的技术难题,这几天我都快愁死了,我之前还专门打电话请教了师公,师公也说没办法,说红色霉斑就是古书画的‘绝症’。”

看来,康正勇在拿到《文物与修复》杂志的时候,就已经翻看了目录,这么说来,他的脑子还是会转弯的嘛。

“向南,你,你研究出怎么清除红色霉斑了?”

康正勇叫得这么大声,就连专注在古画修复中的付洪涛也被惊醒了,他一脸吃惊地看着向南,开口问道,“红色霉斑可不好处理,你是怎么做到的?”

来向南的公司快半年了,整天不是忙着修复古书画,就是在一群年轻人身边听他们吹牛打屁,付洪涛的抑郁症比起年前好了很多,也愿意开口和别人交流了。

“红色霉斑的处理,说起来复杂,不过勘破了,就没什么了。”

向南朝付洪涛笑了笑,又抬手指了指康正勇手里的杂志,对康正勇说道,

“你以后还是要多看点学术杂志,虽然这些杂志上面有很多论文都是综述类的,但也有一部分论文是修复师的经验之谈,对实践还是很有帮助的。”

“好的,老师。”

康正勇赶紧点了点头,眼中掠过一丝羞愧。

哪怕他如今已经成为了古书画修复师的负责人,康正勇依然和从前一样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依旧还会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而感到不好意思。

“嗯,那你先坐下来好好看一看这篇论文,里面有有关于红色霉斑清除方法的比较详细的论述,你先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再来问我。”

向南说道,“不要只知道埋头做事,还要学会抬头看路,路都没看清,很容易撞到墙的。”

康正勇又点了点头,来到自己的办公桌前,拉开椅子坐了下来,翻开杂志,找到向南撰写的那篇论文,开始认真看了起来。

付洪涛原本也想挤过来看一看,迟疑了一下之后,还是没有过来,而是转身回到长案前,继续修复自己手中的那幅古画。

他不着急,等手中的这幅古画修复完毕之后,再来认真研读向南的论文也可以,毕竟,他目前也没有碰到长了红色霉斑的古书画急着需要修复。

向南在古书画修复室里转了一圈,又重新回到康正勇之前修复的那册恽寿平的《仿古山水册》面前。

这册《仿古山水册》,包括了恽寿平仿古山水真迹十二帧,开篇的第一帧,就是临摹自明代著名画家唐伯虎的《看梅图》。

这幅临摹图,既有唐伯虎的洒脱秀逸,也有恽寿平自己的清新雅丽的独特绘画风格。

恽寿平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对明末清初的花卉画有“起衰之功”,被尊为“写生正派”,影响波及大江南北,史载:“近日无论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户户正叔,遂有‘常州派“之目”。

相对于他在画坛上的卓越成就,恽寿平的坎坷人生,却如同传奇故事一般,一生都生活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

……

清顺治四年(1647年)四月,清军入关后,一路南下,在江都、江阴、临安等地开展大屠杀,一时间,江浙等地流血漂橹,南下的道路上,到处都是拖家带口逃难的老百姓。

“父亲,此次南下,我们还会回来吗?”

在临安的一个码头上,看着临安港上来回穿梭的船只,一位年仅十多岁的小男孩,睁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仰头看着站在自己身旁的一位读书人打扮的中年人。

这小男孩,就是年方一十五岁的恽寿平。

他出生于武进的一个世家大族,曾祖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祖父则是万历年间的国子监监生。父亲恽日初是崇祯六年贡生,大学问家刘世周的高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