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授人以渔(2 / 2)

大宋好官人 飘依雨 1202 字 7天前

比如宋朝,只要把受灾的青壮招入禁军之中,剩下的老弱妇孺,那就任由他们自生自灭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汴梁城这样的大城市里,那么多流民和乞丐了。只要一受灾,青壮去当兵了,剩下的老弱病残不做流民,不当乞丐,他们还能怎么生活?所以,这确实是宋朝不作为。好在,宋朝也不是那么没有人道主义精神,起码在冬天的时候,还会开放福利院,平时也会施医赠药,倒也没那么饿死、冻死的百姓。

迫于财政,宋朝也只能做到这等地步了。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在这方面的作为,已经比正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要好得多了。其他朝代,哪一次做善事是朝廷组织的?无一例外都是民间乡绅缙绅,或者是地主富贾,出于好心施粥救济罢了。

比如很出名的民间慈善组织——善堂,就是出于乡绅地主之手,他们筹资集物以行善,比如济困扶贫、修桥造路、抚孤恤寡、助残助学、救灾救难、收埋无主尸休、调解民间纠纷等等。自有善堂以来,除了宋朝有过慈善福利之举以外,其他朝代哪怕是民国,也是形式多过实事。

但张正书觉得有慈善组织还不够,最起码要授人以渔才行。

只有授人以渔,才是真正的慈善。不然的话,就像后世的贫苦农村一样,以好吃懒做为荣,钻营各种漏洞做“五保户”。甚至国家想扶贫了,他们都要抗议,想要光荣地当穷人。为何?不就是怕脱贫了以后,不能光明正大地吃“五保金”了吗!

人性就是这样,所以张正书还挺认同宋朝的慈善行为的,虽然是迫于财政压力才在冬天收容贫苦百姓,但是这也等于给了那些妄想好吃懒做的人一个警告——若是来年开春没有自食其力,那谁也救不了你了。

一句话说完,人一旦起了惰性,那就会形成惯性,最后都不会想去劳动了。

张正书想帮助贫苦百姓,但他却不愿意帮助自己不想上进的人。所以他要完善计划,必须要加入合法催讨欠款的环节。不然的话,银行也是经营不下去的。有了催讨欠款,那么就没有人敢恶意贷款不还了。

“郎君,我们还是走吧,这里湿漉漉的……”

面对可怜兮兮的曾瑾菡,张正书也心软了:“谁叫你一定要跟着来的?”

好吧,下一刻张正书就投降了:“行行行,我们走吧……”

决定离开,可鞋子上沾的那些黄泥,却无法洗干净了。

好在,曾瑾菡是富贾人家的千金,也不会心疼一双鞋。张正书就更没关系了,在前一世他爬山去祭祖,鞋子比现在更脏。

四轮马车开始往回走,这一次要去往西的山区。

说是山区,其实就是平原上的几处小山包罢了。在开封府到大名府一带,就没有什么高山。只不过因为避灾,要到那里去住一阵子竹棚罢了。

对了,忘了说有几家内黄口的地主,因为不相信内黄口会决口,也不知道撤出来没。不过,看“黑客”的报告,似乎是没有人伤亡的。这也在张正书的预料之中,那些地主家里也是有读书人的,自以为读了几本圣贤书就能避灾了,殊不知在天灾来临之后,根本不是人力能阻挡的。要不是张正书在修筑河堤的时候,特意修了几条导水渠,才没让黄河泛滥的范围扩大,水流的速度也大大减缓了。要不然,那些地主早就被淹没,被冲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