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华兴三杰(1 / 2)

无锡在清朝时分无锡县和金匮县东西两个部分,东边的金匮县与苏州府接壤,乔志清攻占苏州之后,金匮县的守将率五千的兵马投降,乔志清趁势把这些兵马收编,并派清字军最精锐的左师驻扎在此地。

因为常州还聚集了太平军数十万的兵马,乔志清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一口吞下,就放弃了攻占无锡县,在苏州和常州之间留下了一块战略缓冲地带。常州的守将倒也和乔志清相安无事,并没有南下犯境的动作。

李秀成在常州整兵后,一日便兵发无锡县,与金匮县的清字军遥遥相望,大战一触即发。

乔志清把清字军的旅长级别的将领都召集在了议会厅,把当前的战略态势给众将介绍了一遍,面对李秀成十万大军的来袭,众将倒没有过多的紧张,反倒全是一脸的兴奋,各个摩拳擦掌,议论纷纷,恨不能马上进入战场和李秀成干上一仗。

“大家都说说这场仗该怎么打?”

乔志清笑着摆摆手,吩咐众将安静下来。

“东家放心,我前师一万多人已在金匮城挖沟设壕,构筑了严密的防御体系,保管李秀成攻不进一步。”

王树茂率先站起身子表态,脸上充满无比的自信。

乔志清笑了笑,环顾了下屋里的其他将领。

陈炳文犹豫了下站起了身子,分析道,“大帅,常州的守将乃是护王陈坤书,末将与他相识已久,此人也是太平军中的一员悍将,但是却是擅长守城,不善于攻城掠地,若不是李秀成坐阵,我想陈坤书是万万不敢擅自进攻的。我们此次应该抓住时机,全歼这股太平军的势力,这样苏南的战事将彻底平息,我们也可以长驱直上,直取南京。”

众将听陈炳文这么一说,都合乎了自己的心思,纷纷表示赞同,如今后师的一万多兵马也整训完毕,苏州城的清字军达到四万多人,全部是年富力强的汉子,装备着洋枪洋炮,战斗力在大清国找不下第二支军队,他们完全有自信和任何的敌人作战。

“少爷,下命令吧,属下赞同陈师长的看法,不过必须研究一个万全的战术,不能和李秀成死拼烂打,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马荀主要是负责防御苏州,听了陈炳文的构想后,站起身子表示赞同。

乔志清对在座的将领满意一笑,如今清字军已经整训完毕,粮饷充足,兵强马壮,今后的战略也应该从消极的防守变为积极的进攻。王树茂的防守战略虽然保险,但是太过稳重了一些,照此下去,清字军只能待在苏州的这片一亩三分地上。

乔志清正在开会的功夫,外面忽然有卫兵来传,说是华兴书院有几个学生要面见乔志清。

华兴书院已经开学三个月的功夫,因为乔志清不但不收学费,而且每个月还给士子补助一两的银子,所以吸引了很多穷苦的学子前来就读,如今书院已经有两千多的士子,很多士子入学前已取得秀才的功名。

“学生?”乔志清皱了下眉头,唤卫兵把他们带了上来。

“大帅在上,请受学生一拜。”

从厅外走进来三个年轻人,对着乔志清抱拳施礼,穿着秀才的素衣长袍,都是满脸的书生意气。

“你们几个都叫什么名字?寻本帅何事?”

乔志清好奇的看着他几个,只见几人都是相貌不凡,剑眉大眼,显得很是英俊。”

“禀告大帅,学生名叫伍廷芳。”

“禀大帅,学生名叫郑观应。”

“禀大帅,学生名叫盛宣怀。”

三个学生自报家门,他们都是书院院长冯桂芬的得意弟子,开学几个月便在学院里崭露头角,人称“华兴三杰”。

乔志清又惊又喜,也不知道冯桂芬是从哪里把这三人找来的,他们可都是洋务运动时的中坚力量,尤其是盛宣怀,更是天资不凡,后期一度成为李鸿章北洋一派的管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

“大帅,我们三个听说李秀成犯我苏州,连夜制定出一套应敌之策,还请大人过目。”

伍廷芳说出了来由,从怀里摸出一张草稿,给乔志清递了上去。

众将看着他三人不由的轻蔑的大笑了出来,更是有人大呼着,“快下去吧,文弱书生,不好好读书写字,学人家打仗。”

伍廷芳和郑观应倒是不羞不躁,耐心的等待着乔志清的回话,只有盛宣怀一脸的傲气,冲着那将领反驳道,“自古英雄不问出处,纵观当今天下,不论是湘军的曾大帅,左大帅,还是淮军的李大帅,哪个不是书生带兵。”

将领被盛宣怀说的哑口无言,涨红着脸瞪了他一眼不再说话。

乔志清看完了草稿,上面用毛笔细细勾画着每处的战略要点,而且把攻防步骤讲的头头是道,若是不考虑实际用兵,这倒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战术。

“你们三个就留下吧,本帅现在就成立一个参谋部,你们三个就在参谋部里任作战参谋,与本帅一起参谋应敌之策。”

乔志清临时起意,这三人可是大才,放置在书院也是可惜了,正好自己身边还缺几个有战略眼光的参谋,就把他三人留在了身边。

“学生谢过大帅。”

三人兴奋的互相搂抱了下,他们早就想弃文从武,上阵杀敌,建功立业。奈何投奔了好几个湘军将领都只充当了小小的幕僚,虽然不知道乔志清说的作战参谋是什么职务,但听上去却是很高级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