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试探,试探(2 / 2)

“太子亲率胜!”

负责观看赛事的李涧,拉长了声音喊出了结果。

顿时,文武百官同时举杯祝贺东宫的太子亲率取得了胜利。

李承乾微笑着举杯一一回应,这次上场的还是刘莽带队的攻坚队,五年多以来的磨合,哪怕他的队伍中有不少是后来补充进来的新队员,依旧变得亲密无间。

练兵之法,如今也推广到了大唐各个军府,至于地方有没有能力保证士兵营养,那就不是他能够知晓的事情了。

贞观六年的大唐,国力虽然说不到蒸蒸日上,但是还是能够威振周边敌国的。

端午节的大宴,虽然热闹,但是跟平时一般无二。

李承乾悲哀的发现,自己似乎也开始失去了自由,每天早晨晨练完毕以后,就需要在孔颖达的辅助下开始看奏折,有的时候,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也会把办公的场所转移到东宫一两天。朝廷每天处理的奏折上,近乎两成会有太子的印鉴加持。

“殿下,您看,这是耿国公冯盎送上来的奏折,僚地僚人造反,已经被他带兵平定。战乱结束以后,如果是内地,就需要派遣安民官前去安抚受战乱波及的百姓,并尽快恢复当地的治安。而领兵作战的将军,也需要分散府兵,带着常备兵力回归屯兵之地。文武分治,这是规矩,将军只能负责作战,文官只能负责政务,不管哪一方越权,都是重罪。

不过冯盎就不一样了,岭南之地本来就是他说了算,军政都是一手抓的。所以也就没必要多加干涉,朝中只需要降旨嘉奖就好。”

边读奏折,还要边听房玄龄的讲解。虽然没有不耐烦,可是听的多了,就会感觉到疲惫。因为他们说的话,都需要他牢牢的记住。

随奏折一同送到长安的,还有冯盎的一封信,只看上面的火漆完好无损,就知道没人拆看过。

无视了房玄龄好奇的目光,李承乾把信函收到了桌子里。

这封信一定是说海港事宜的,在初具规模以前,李承乾可不打算把这件事透露给勋贵群体,特别是像房玄龄这样的聪明人。

如今大海之上还算是蛮荒,地方的一些家族最多也就是在海岸线有点势力,出了海,屁都不顶。

开发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一哄而上,利益缺少的时候不能加入太多的分食者。

“房相,冯盎写信给孤,估计是希望能够获得烈酒在岭南的售卖权。他走的时候,就把方子抄走了,但是他也只能自酿自用,不能售卖。岭南人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想必他也想给冯家新增添一个产业。”

“酿酒啊,呵呵,老臣如今不也经常光顾老程家的酒坊?喝惯了高度酒,虽然受不了那个后劲儿,可是再喝三勒浆等酒,就像是喝马尿。不说这么恶心的事情了,不知东宫今日的伙食是什么?如今酷暑难耐,老臣实在是没什么胃口啊。”

李承乾无奈的看了张赟一眼,张赟就去厨房和餐厅准备饭食。

现如今过来“培训”他的几个人,就算当天会返回官署,也要蹭一顿饭再走,搞得他都想在长安开设一家新酒楼了。

没什么奢华的菜式,凉面和酿皮而已,可是房玄龄吃得大呼过瘾,明明说了没胃口,可还是一连吃了三碗。

吃完了抹干净嘴,就带着自己已经处理完的奏折回了中书省,下午将要来接替他的,是魏征。

魏征如今是侍中,是门下省的两尊大佬之一,因为他的存在,皇帝的好多法令就算经过了中书省,也会被门下省堵回去。李承乾很怀疑,皇帝老爹把魏征弄到门下省,就是为了给自己加上负重,免得太跳。毕竟,现如今朝堂里面敢于跟他对着干的,只剩下了魏征等少数人。

相比较房玄龄,魏征带来的奏折就少了很多,因为一些重要的奏折,还需要皇帝批阅后,才会下放到门下省。

“殿下,门下省的职责就是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凡是陛下下发的命令,都需要经过中书省的复核,才能够发送到尚书省执行。不管陛下怎么样,他能够将微臣送到侍中的位置上,就说明他还是很英明的。自古以来,敢于自我批评的皇帝很少,陛下就是其中之一。”

李承乾把毛笔把儿都塞到嘴里了!

这竟然是魏征说出来的话?也太令人震惊了吧!

似乎知道自己的发言有多惊世骇俗,魏征微微一笑,不再多说什么,而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开始处理政务。

门下省的工作其实很省力,他们接到手的奏折,已经有了六部、中书和皇帝的批复,只需要读一遍,看有没有疏漏就好。

每当魏征看完一个,都会递交给李承乾,让他查看皇帝的批复是怎么样的。

一封封的奏折看下来,李承乾还是有些震惊。李世民毫无疑问算是世家子之一,但是他对好多事情都很熟识,其中就包括农事。隋末的纷争和建国以后的多方征讨,固然让他疲于奔命,可也同时让他开阔了眼界,以至于好多时候做出来的决断,都是十分贴合民生民意的。

不知不觉间就看了好多的奏折,可是当李承乾看完最后一个奏折,却见魏征没有送来新的时,才看向对面。

书桌对面,魏征拿着一个奏折眉头紧锁,已经不知道看了多久。

“魏大夫,什么奏折让你需要如此的研究?”

李承乾的声音,惊醒了魏征,。魏征叹了一口气,把手里的奏折递过来说:“陛下已经不安于皇宫、长安,乃至于长安周边了。过节前臣还疑惑,为何在渭水出行这件事上,陛下宁可内务府出资,也要舍近求远,现在看来,这分明是试探。”

接过本章的李承乾读了一遍奏折。

这封奏折是岐州刺史上的,讲明岐州的行宫已经翻新完成,适合居住了。

这没什么大不了啊,皇家的行宫到处都有,岐州也算是长安与陇右道之间的通州大邑,建设一座行宫又如何?更何况,如今大唐境内的行宫,好多还是隋炀帝建设的,李唐没有重新建筑,而是接手前人遗产,只是翻新,已经很节俭了。

“魏大夫,不就是一座行宫的翻新吗?最近九成宫不也在翻新建设?没见你上书阻止啊。今年的夏天如果酷热,父皇还是要到九成宫避暑的,朝中文武大员,也会跟随。”

魏征摇摇头:“话不是这么说的,殿下,当初陛下将端午节赐宴改到曲江池,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今年改到渭水河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明年他要去岐州,只要成功了,您信不信,再过一年他就要去山南道金州,再过一年,就要去江南道了。”

听了魏征的话,李承乾不知不觉在脑海中构成了一张图,那就是一只在水边伸腿的白鹭。

老魏头说得,好像还真的很有道理。皇帝连番的增加自己的出行距离,没准儿就是为了走得更远。要是没人阻止,或许,他连战场都要上。

不,不是或许,是一定!毕竟,他可是真的御驾亲征高丽了!

“陛下虽然算得上圣明之君,但是有的时候也按耐不住心里的功利,臣觉得,他很可能想要去泰山封禅!”

说起泰山封禅,李承乾就想起了这是李纲介绍过的。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明确列出的有十二位上古帝王: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不过自商朝以来,可以明确考证,真正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的皇帝却只有三位:秦始皇帝赵政、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泰山封禅,对一个皇帝而言是最难以忍受得诱惑,毕竟,这是与上古先贤比肩的大荣耀。以李世民骄傲的性格,面对这样的诱惑,躲在被窝里都会流口水!

“不就是去一趟泰山吗,就当成公费旅游也是很好的。魏大夫,您何必这么忌惮?”

这个时候,李承乾却很希望自家老爹能如愿。毕竟,这可是少有的出长安的机会,至少,他都不希望东突厥之战,就成为自己这辈子最深刻的“旅游”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