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皇权下乡(2 / 2)

“为陛下办事是臣的分内职责!”

“子明,朕有一事不明,你来告诉朕。”

“陛下有何事,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你如何看到江陵府灭门案?”

“那杀人之人触犯大宋律法,绝不能姑息,但执政者亦当反思,民不教化,为暴民!当以律法戒之,以教化德之!”

石子明接着道:“同时,亦要使百业兴盛,若百姓有事可做,有固定收入,安家乐业,犯法之事,自然会减少。”

“子明说得好!”

赵桓之所以让石洵去查这件事,也是让他去地方上深入了解现在大宋的民情。

大宋是读书人最多的一个朝代,大宋以前,知识被世家垄断。

但是到了本朝,寒门出宰相已经见怪不怪。

不过从整个的人口来看,读书人还是太少了,教育依然不够。

法律是道德的最后底线,文化素养不能杜绝犯罪,但是可以大大减少犯罪率。

这也是石洵的重任。

“子明,第一批大学的学生已经完成学业了吧?”

“回陛下,今年恰好是第一批大学的学生完成学业之年。”

“凡是有大学文书之人,优先进入朝廷相关部司任职,想办法也向民间商社引入一批,此事你去与唐恪商议。”

“遵旨!”

“还有一件事,江陵府那灭门惨案,朕听说是当地有门有派之人!”

“陛下,此事臣正欲与陛下言说,自两年前,朝廷平河东与河北内乱,朝廷对村镇的空中进一步加强,然其余各地,陛下之令,未必能达!其多因村镇乡绅、官员,与当地江湖豪强勾结,欺上瞒下,鱼肉乡里!”

“四年前南方之乱,陛下重振南方,然县官及以下仍尸位素餐,陛下当严查之!”

实际上,宋庭最大的问题是皇权不下乡。

朝廷对县以下的行政区域控制非常薄弱,虽然设置了镇监,但基本无用。

不然前年河东地区也不会出现乡绅肆无忌惮、图谋造反一事了。

这几年,赵桓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对地方官员的撤换,大宋太大了,古代的交通不方面,信息传递也不方便。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当新官上任的时候,下面的县官极其镇监,甚至村正都是要换的。

但正是因为底盘太多,这是中间不知有出了多少水分。

赵桓这两年又是忙着西北动乱,又是忙着伐夏。

京东路的洪灾也彻底暴露出,新政之下的官员,依然缺乏肃正的问题。

江陵府的事件,也暴露出,基层权力的薄弱和缺失。

石洵为何突然提及此事?

因为他在执行大宋邸报下乡的时候,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

这股阻力不是来自百姓,而是来自当地的官员。

大宋邸报就像一双眼睛,安插在了乡镇上。

朝廷的愿景是好的,邸报进入村里,让每一个百姓都能知道朝廷最近利民之策。

但却让当地的官员如坐针毡。

要么与官员同流合污,要么就揭发罪行。

大宋邸报现在在地方上,俨然是最不受官员们欢迎的。

甚至石洵怀疑,这一次江陵府事件,背后也折射出这一层原因。

石洵离开后,赵桓想了很久。

只靠朝廷内部的自我革新是远远不够的,中央朝廷要打破根植在地方上几千年的顽固势力,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

需要花的时间太长,而且中间的风险程度太大。

还是要借助百姓们的力量啊!

但是,大宋的百姓的自主权意识并未觉醒,很容易造成民间动荡,被有心之人利用,局面崩溃到朝廷无法控制的地步。

思来想去,赵桓还是觉得不可操之过急。

治大国如烹小鲜,需要慢慢调理。

每一个时期有每一个时期要解决的问题,方式也不尽相同。

贪官和恶霸无法是仗着古代交通和信息落后,等交通网络覆盖起来,中央的组织健全,这些事都会迎刃而解。

眼下最重要的是,将江陵府的地方势力先踩碎,也算是杀鸡儆猴。

至于大局上,先保证税收和百姓的收入这两大块。

唉……

赵桓也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他来大宋已经五年了。

现在的心情,与刚来的时候,肯定是完全不一样了。

人在这五年的时间,经历了那么多事,急躁的性格也慢慢被磨了一些,身上也有稳沉和平静的一面了。

皇帝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多好当,难怪历史上有那么多皇帝都是短命鬼。

不过,赵桓的天性是改不了的。

冒险!急躁!

几天后,翰林学士石洵和大理寺就江陵府案,向朝廷提交了审查结果。

这个结果是,始作俑者为江陵府漕帮!

这个结果在之后的半个月,都抢占在大宋邸报的头条。

关于漕帮的前世今生,都被那些笔杆子吃饭的人给挖出来了。

漕邦帮是借着朝廷的漕运壮大起来的,在漕运发达的地方都有,不过是各自为政而已。

朝廷公布的结果是,灭门惨案就是漕帮直接指使的。

大宋邸报的人发现了背后的主使者,所以被杀人灭口,嫁祸给知府。

这立刻在大宋引起了轰动。

随后,朝廷以雷霆手段处置了江陵府的漕帮,漕帮几乎所有的大佬全部被斩立决,家人被发配边疆。

凡是与漕帮有牵连的人,一律问罪,并且以后不允许再有漕帮存在。

此后的漕运,皆又正规商社承包。

据说,江陵府的漕帮事件,死了一千多人!

整个荆湖路的漕帮都被连根拔起了。

随后,大宋邸报接到一个政治任务,连续三个月将惩治贪官,打倒地方恶霸刊登到邸报的头条。

并且监察院下面的政宣司也接到了政治任务,每一个村里的墙面上都必须写上惩治贪官,打倒地方恶霸的字。

政宣司必须在每一个村有一块办公的地方!

每天必须在村里宣传朝廷的核心思想。

就在靖康五年的九月,麦子成熟的季节,大宋朝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皇权下乡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