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和灌婴作为武将,尤其是汉室地位最高的太尉、大将军,唯有手握兵权时,才能发挥出作用;和陈平一起窝在长安,跟陈平独自呆在长安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灌婴顺利引军出征,陈平接下来唯一要促成的,就是周勃率军出征。
而这个局面能否形成的关键,便在于陈平此时此刻所关心的焦点:代王太子刘启,到底死没死?
——先有小皇帝诈尸,让原本底定的拥立之事彻底告崩;后有宦者令王忠假死,引来飞狐军为小皇帝撑腰!
搞得陈平都有些心理阴影了,一听到谁死,就本能的怀疑消息真实性···
早在十数日前,一封关于‘陛下暗囚王太子于暴室,似欲有所图谋’的书信,就已经送往了代都晋阳。
算算时日,信也该是送到刘恒手上了。
显而易见,经历过‘拥立’一事中的不愉快,或者说失信之后,刘恒对陈平的信任必然会无限趋近于负数。
陈平也从未想过单凭一封信,就重新赢得代王刘恒的信任。
但如果是先有那封信,后有‘王太子亡故’的消息传到刘恒耳中···
按陈平的估算,代王刘恒起码有六成以上的可能举兵!
这六成的可能性,就是陈平在如今的局势下,所能争取到的极限了···
自小皇帝诈尸复活,将拥立刘恒一事搅黄之后,陈平便接二连三的在朝堂博弈中丧师弃地,更几度险些落马!
能在如此艰难的局势下,将局面挽回到如此地步,陈平已经是用尽毕生所学,以及可动用的所有能量。
数月以来得筹谋布局,终于等到现在这一天!
距离大局布成就差这临门一脚,陈平自是谨慎无比。
被陈平阴狠毒辣的目光紧紧锁定,惹得堂内的文士猛打一个寒颤,旋即赶忙拱手:“禀丞相,确已身亡,未央宫太医令亲探代王太子鼻息,万无一失!”
“下官出宫之时,宫内已有风声:陛下于宣室大发雷霆,旋即修书一封,遣宦者令备代王太子之棺木,传令强弩都尉出精锐百人,以送代王太子遗躯归代地···”
·
·
·
ps:这下没人说我写的乱了吧?
陈平的目的很明显了:让灌婴和周勃都各自率军出征,领兵在外,然后再以二人及其麾下大军稳住局势,通过东方的齐地叛军,北方的代地叛军引发混乱,同时与刘章、刘恒达成‘事成之后拥立为帝’的交易,争取到诸侯叛军的支持,结合周勃灌婴二人执掌在外的兵马,再以自己丞相的超然身份,从‘上非惠帝子’这一点做文章,试图将刘弘拉下皇位。
这下,清晰了吧?
嗨,回评论回了大几千字,可没把我给气死···
再说一下,关于很多读者十分介意的‘馆陶外嫁和亲匈奴’的问题。
有人说我这是硬凑剧情,也有人说我这是自找屈辱。
但作为考据作者,写这么一本符合历史背景的书,我需要告诉读者朋友们的是:西汉与匈奴的和亲外交,是太祖刘邦,惠帝刘盈,前后少帝时期的吕后,再到文帝刘恒,景帝刘启,乃至于赫赫大名的汉武帝这一段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段内,从始至终贯彻的外交策略。
公元前200年,因白登之围而放弃扫平匈奴的战略选择,将战略重心移向异姓诸侯王的刘邦,就曾第一次遣宗室女和亲匈奴。
而且这一次和亲,最开始的和亲人选,正是大名鼎鼎的鲁元长公主!
只不过吕后极力反对,才换成了宗室女。
公元前192年,登基不久的惠帝刘盈面对前来敲诈汉室的匈奴人,依旧只能选择送女和亲。
这一次,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冒顿吕后书绝悖逆’——冒顿在国书上对吕后极尽羞辱之词,以至于到了男女生理关系的地步,强势如吕后,最终也只能选择和亲。
公元前176年,刚登基的文帝刘恒,或者说实际掌权的陈平、周勃等老臣,在匈奴人先大举攻打边地,后遣使敲诈的情况下,仍旧只能和亲送女。
这一次,文帝刘恒本欲御驾亲征,最终被后方起叛乱的济北王刘兴居捅了菊,为了能顺利回去平叛,最终送女和亲。
公元前174年,冒顿亡故,老上单于上位,文帝刘恒还是只能送女和亲。
到公元前162年,老上单于即将亡故之时,为了顺利交接政权而先攻略汉室边墙,文帝刘恒只能和亲。
公元前160年,老上亡故,军臣单于上位,文帝刘恒还是选择和亲。
公元前156年,景帝登基,匈奴犯边,景帝刘启为了即将推行的《削藩策》,只能和亲。
削藩完成,汉室诸侯王实力大幅缩水的公元前152年,被吴楚之乱耗去大半府库的景帝,仍旧只能和亲,甚至是先送宗室女,在匈奴人提出‘送真公主’的情况下,在短短半年之后,景帝将自己与武帝生母王美人所生之女送往匈奴,和亲。
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大帝刘彻登基,面临匈奴人的敲诈,仍旧只能和亲,甚至是将自己的亲女儿送去!
这六十年屈辱史,才是汉武大帝在历史上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在当时的汉室百姓心中有那般崇高形象的原因:从刘邦到刘彻,每一任汉室皇帝在匈奴人面前,都只能和亲!
刘邦龇过牙,刘恒龇过牙,但最终结果仍旧是送女和亲,以陪嫁的名义,送上海量的物资,也就是通俗意义的‘赔款’。
那主角刚来半年,时间全部花在了收拾陈周等人身上,对这个时代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改造,却引发了历史上未曾发生过的‘悼惠王诸子之乱’,在这种情况,以及上述六十年和亲的时代背景下,主角为了边墙稳定,暂且!暂且!暂且!暂且以和亲稳住匈奴人,为了专心收拾内部问题而送女和亲,到底有什么问题?
要说二十年后主角和亲匈奴,读者老爷说我写的毒,穿越穿了个寂寞,那我认;但在现在这种穿越过来还啥都没干的前提下,难道要让主角做出比刘邦、吕后、刘恒、刘启甚至刘彻还要硬气的事,并不承担后果吗?
且先不说那是不是小说,首先那就不是历史,而是童话。
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写手,佐吏其实一直在‘爽’和‘真’之间纠结,总有读者觉得虐,觉得不爽,心累。
但写到这里,佐吏终于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如果纯粹图‘爽’,那考据文的存在就完全没必要了。佐吏大可让刘弘扛着加特林,对着匈奴大军一顿狂扫,不合理之处用‘外挂’二字解释即可,又不用查阅历史文献,还不用让读者们备受折磨。
而佐吏最终的看法是:考据文首先应该偏重的,是尽量真实的还原历史,还原时代背景,元素,并在人脑可理解,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肉体凡胎的人能掌握的手段,去一点点改变这个令人为之揪心的时代。
至于爽,当然会爽,但不是刘弘扛着加特林扫射的爽,不是刘弘剑劈陈平周勃的爽,而是汉室将官一点点成长为百胜之事,所向披靡,一汉当五胡的爽,是刘弘用智慧步步为营,将老谋深算如陈平一步步推向深渊的爽,是主角在青史留名‘千古一帝’的爽。
所以,我的态度很简单:和亲不是我虐主角,也不是我扭曲历史,而是最大限度还原历史。
主角当然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一点点改变汉室的局势,以最快的速度将汉室强大到不需要和亲的地步;但那需要时间,起码需要主角去做一些具体的事,如提高发展力,提高农业产量,提高人口,提升综合国力,发展武器军械,发展战斗方式这一系列的过程,才能合理!合理!合理!合理的达成威压草原,以报今日和亲血仇。
哪怕听不明白这一段,我下面这一句,也总该听懂了:小学老师教过大家的,写做中,欲扬要什么?
欲扬先抑!先抑!先抑!
抑的多狠,扬的就有多酣畅淋漓!
而且我没有丝毫可以夸大压抑气氛,这就是西汉初的状况,哪怕是汉武帝,一开始也是送自己的亲女儿和亲,最终才达成攘夷成就的。
最后,好消息,开始日万了,今天两更完成,往后日常两更!
睡觉去了,啥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