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王侯并行(2 / 2)

后少帝刘弘,就连皇位都被丞相陈平夺去;

文帝刘恒,因黄龙改元一事,将张苍罢免;

景帝刘启,在推行《削藩策》时遇到丞相申屠嘉阻挠,最终只能指示晁错掘开太庙墙垣,才将申屠嘉活活气死;

武帝刘彻更不用说——先是被舅舅田蚡恶心了一遭,又让亲戚刘屈氂把太子都给逼死,最终只能设立内朝,意图架空丞相。

即便如此,仍旧没能避免屠龙勇士变恶龙:霍光的存在,几乎就是相权与皇权之见斗争的延续!

从这个角度出发,回过头去看萧何自污的举措,更不难看出:相权和皇权之间的对立,即便是在开国皇帝刘邦那里,也同样存在。

只不过萧何服了软,在刘邦面前低了头而已。

结合这此间种种,刘弘做出的选择,也就不足为奇了。

——须知此时的加冠之礼,是有‘必须在二月进行’的潜规则的!

那刘弘为什么要着急忙慌,趁着大朝仪的机会,同时破坏‘二十而加冠’‘二月行冠礼’这两个规则?

还不是因为张嫣给刘弘带了一句话:丞相拟以皇帝未冠为由,复行丞相摄政事?

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刹那,刘弘可谓是怒火中烧,恨不得立刻召淮南王刘长入长安,让刘长赶紧一锤砸死审食其了事!1

但回过神,再看看张嫣‘识人不明’的愧疚,刘弘便冷静了下来。

——审食其有这样的举动,与他没有关系。

准确的说,是和审食其的脾性、性格,以及政治阵营、倾向都无关。

无论谁坐上丞相之位,都会被相权所褒胁,从而做出‘与皇权作对’的举动。

这件事,是历史上泽及鸟兽的文帝刘恒,和亲眼目睹过秦之衰亡、汉之兴起的张苍,都没能避免的。

杀一个审食其,并不能避免后续的丞相继续站出来与自己做对,而取消丞相,又与汉室的时代背景不符。

无奈之下,刘弘只能见招拆招:你说我未成年,那我就成年给你看咯~

实际上,刘弘一开始默认审食其成为丞相,而非直接让张苍按照历史上的轨迹,提前担任丞相,就是出于对相权的忌惮。

刘弘当时以为:换个审食其这样能被一锤砸死的软脚蟹,皇权和相权之间的茅盾多少能缓和一些。

只可惜,从结果来看,再软的软脚蟹,也能被权柄滔天的丞相大位怂恿,壮起胆子,跟皇权作对。

“罢了罢了···”

“换个蠢一点的对手,也不算什么坏事···”

同样的一件事,摆在两个能力不同的人面前,其结果必然是不同的。

就拿这次,审食其试图以‘天子未冠’劝说张嫣摄政,若是换了张苍,刘弘很可能要吃个闷亏!

若是张苍在相位之上,那绝对不会这么不顾吃相,这么着急夺权,而是会步步为营,一点点蚕食权力。

比如拿着一份毫无破绽,刘弘却必然不会答应的奏折入宫,在刘弘拒绝之后,再去拜会张嫣,旁敲侧击说一句:陛下心智未熟,臣恐陛下行差就错啊···

这样一来,张嫣很可能会动摇,甚至直接开口问一句:哎呀,那该如何是好?

到时,张苍就可以‘左思右想’,最终‘极不情愿’道:太后多少年长一些,要不太后暂时替陛下看管着天下,等陛下加冠成人?

然后,就是最精彩的一幕了——张嫣惶恐不已,只能向张苍求助:皇帝还小,哀家又不通政务,丞相可一定要帮帮哀家呀~

到了那时,张苍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把控朝政,遇到质疑,直接一句‘奉太后诏谕’了事!

如果刘弘因此去寻张嫣,那很可能落下一个‘怨怼太后’的骂名不说,还会坐实自己‘确实还小’‘一点都不懂事’。

“呼~”

“辛亏不是张苍啊···”

想到这里,刘弘已经十分庆幸,坐在丞相之位上的是审食其了。

没什么能力,也没什么威望,反而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诉求——这样的人,老祖宗已经给出了十分明确的评价:德不配位!

待今年之后,丞相在手握皇权的刘弘面前一退再退,最终剩下大半个空壳子的时候,审食其也就能顺理成章的回家种田,或者按照历史轨迹,被刘长一锤子劈死了。

到张苍成为丞相之时,相权已经被削夺小半,短时间内,也无法对刘弘造成威胁。

至于刘弘今日为何要特地前往长乐宫,就是为了另外一件事了。

——齐国宗祠,究竟应该怎么办?

在之前,刘弘已经有了主意:以刘遂继承齐宗庙,将如今的齐国削为数郡之地,为悼惠一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但随后,刘弘偶然知道的一件事,却让刘弘大感震撼!

前几日,刘弘照例前往石渠阁,翻看各类卷宗,以弥补自己对天下之事的认知欠缺。

在看到一份去年的汇总之后,刘弘顿时呆住了!

——如今汉室天下,人口约两千两百万,户三百万余!

按每户百亩田,平均每亩产粟米三石计算,汉室每年能有九万万石粮食产出。

但汉室中央在过去几年的农税,普遍停留在二十万万钱左右;换算成粮米,大约为三千万石左右。

这就让刘弘感到诧异了:九万万石的农业产出,按照十五税一的比例,应当是六千万石粮米才对?

事实却是:汉室虽有这么多土地,但并非所有土地,中央都能收上税的···

早在前世时,刘弘就已经了解到:光是彻侯勋贵的食邑,就已经占了汉室天下的十分之一。

刘弘的潜意识中,也一直以‘农税的十分之一收不上来’为正常标准。

但实际情况,却是计算所得的‘六千万石’,比实际缴入国库的‘三千万石’足足多了一倍!

换而言之:如今汉室天下,有足足一半的土地,不像汉室中央缴税!

一成的税收进了彻侯勋贵的口袋,剩下四成,去向就在明显不过了——关东诸侯!

一个政权有百分之四十的税收,进了诸侯王的口袋,这是个什么概念?

以最简单的方式计算:长此以往,汉室中央与关中诸侯的军事实力总和之对比,很有可能会无限趋五比四!

放在其它任何地方,五比四,都意味着‘我比你强’,但在中央与地方的实力对比之上,五比四,绝对算不上安全!

中央vs关东诸侯的军事实力为五比四,这就意味着,只要中央有五分之一的力量被其他事吸引,那关东诸侯的军事实力,就将在理论上与中央持平!

实际上,中央力量被他处吸引的部分,远不至五分之一。

别的不说——光是部署于北墙一带的卫戍部队,就占中央军事力量的一半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关东诸侯能联合起来,中央就必将处于劣势!

得到这个结论,刘弘才明白过来:为什么历史上的汉室诸侯王,如吴王刘濞,齐王刘将闾等,一有钱就想着造反。

——从纸面实力来看,成功的胜算确实很大啊!

无论如何,刘弘都不允许这样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

而短时间内强大自身,对于如今的汉室又显得不太符合现实,刘弘能想到的,自然只有削弱关东诸侯这一条了。

推恩策算是一个办法,但本质上依旧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无论关东诸侯被分成多少部分,只要农税依旧是中央得五成,关东诸侯得四成,中央就始终无法处于绝对优势。

再者说,推恩策只是被刘弘宣布推行而已,还没正式开始施行;即便施行,其成效也要经过数代人,才能将关东诸侯分裂为一个个小国。

“裂土皆王,看来是不行了。”

“还是要符以封侯。”

如诸侯王死去,留有五子,便将其国土分为五份,封三个诸侯,两个彻侯——这样,才能让关东诸侯逐渐羸弱。

而短时间内,快速改变这个局面的,无疑便是齐国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