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冰火碳敬(2 / 2)

——官员行贿监管部门,在汉室绝无可能发生!

不是因为汉官人均清正廉洁,也不是因为这种手段没被官僚发现,而是汉室,本身就没有官僚监管部门!

名义上监督百官私德的御史大夫,实际上却是‘亚相’的职能,属于帮助皇帝抗衡丞相的‘副丞相’;而御史大夫属衙本身,也并不具备审核、任免官员的权力。

充其量,也就是在官员升迁的时候,御史大夫能拿出候选人的大致状况,核查其政治成分可不可靠,往上数三代有没有出过不法分子。

仅此而已。

汉官私德、品性如何,全靠其自觉,以及‘人民群众的眼睛’。

连监管部门都没有,行贿监管人员就无从说起了。

再加上汉官普遍刚烈,对个人要求相对更高,也很少发生官员借助公权牟取私利的事。

其中的特例,如宁成这样的大贪官,则是被太史公写进了《酷吏列传》,为后世唾骂,遗臭万年。

而剩下的两种状况,就已经见‘行贿’的负面影响降的很低了。

下属孝敬上司,虽然严格意义上依旧属于错误,但从实际状况来考虑,却也不是什么大事。

或者说,换个角度分析,甚至换个词形容这个行为,就很容易让人接受了——下属为了能在工作中,与上司配合的更默契,而建立了一定程度的私人关系。

既然是‘私交甚笃’,那贿赂行为,也就可以解释为‘君子有通财之义’了。

至于地方官员行贿长安官员,也可以理解为‘仰慕京官威严,故略输钱财,聊表敬意’。

当然,这些用来忽悠无知百姓的说辞,自是逃不过皇帝的慧眼如炬。

而汉天子也同样默许这种状况的存在,究其根源,主要是两点。

其一,是官员之间的贿赂行为,没有对国家造成损害。

——贿赂用的钱,不是通过挖国家墙角得来,国家并没有因此遭受损失!

至于行贿导致的钱权交易,也同样不会对国家造成什么影响。

其二,便是官员之间的行贿行为,非但不会让国家遭受损失,反倒有可能让国家得到利益!

或许听上去让人匪夷所思,但实际状况,却恰恰如此。

——官员之间行贿,能有什么图谋?

左右不过是谋求升官罢了。

在后世,这属于‘破坏公平竞争’,但在汉室,这个问题同样不存在——汉室的官场,根本没有竞争可言!

后世考公,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国家任命官员,那是在很多候选人当中择优选取。

但在汉室,别说择优录取了,能有人来占坑当官,就很不错了!

做成什么大事不说,只要不出大的纰漏,就已经足以在汉室,被称为‘合格的官员’了。

这种情况下,某位高官收受贿赂,把一个一百石的官员,私自提到四百石的位置?

——只要那个行贿者能胜任四百石的工作,甚至只是不出什么岔子,那受贿者非但没有以权谋私,反而还要记一个‘为国选材’的功劳!

汉室基层官员的欠缺,究竟到了什么地步?

——与百姓能用钱赎罪一样,有钱人也同样可以花费钱财,合法的、正大光明的从官府领走一个官职:赀官。

在历史上,通过这个渠道进入朝堂,从而青史留名的官员也是不少——文帝廷尉张释之、武帝大农桑弘羊等,都是通过赀官为郎步入仕途,最终登上人生巅峰的典范。

既然国家都属于‘钱权交易’的参与者,允许百姓用钱买官,那官僚之间以钱谋权,也就算不上什么大事了。

而‘碳敬’这种行贿方式,更是与‘私德有缺’沾不上边。

什么样的情况下,官员会以‘碳敬’的名义,往另一个官员家按车送钱?

要么,是对方位居高位,位列庙堂;要么,就是双方有一定的私人关系,如师徒、老同事之类的关系。

如果是前者,那就是‘下属体贴上司’,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后者,那更是涉及到了汉室,几个比法律还重要的道德观念。

门徒给师傅送钱,那是尽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旧识给高官送钱,那也是情深义重,不忘夕日情谊的象征。

所以,汉室才会出现这种在后世人看来,与‘民风尚武’‘举国刚烈’严重不符的显现:一到冬天,尚冠里的几位权贵的府邸,门槛都快被前来拜访送礼的官员踏平···

便是在这样繁杂、热闹,乍一看有些诡异,在汉室却又无比寻常的热乎气儿中,年仅二十二十二岁的贾谊,空手出现在了尚冠里外。

看着眼前朝臣百官争相拥挤,意图将手中礼单送上高阶的景象,贾谊尴尬之余,不由自负的摇了摇头。

“此,皆蝇营狗苟之小人也!”

虽然做着这样的自我安慰,但贾谊走入尚冠里的脚步,却也明显透露着心虚。

后世有这样一句俗语:当混浊成了常态,那清白便是罪过。

具体到贾谊此时的状况就是——人言可畏···

今日,贾谊终于忍不住心中疑惑,打算登上恩师张苍的门前,一问究竟。

而贾谊和张苍之间,非但有‘师徒’这样涉及孝道的关系,还有一层‘知遇之恩’——贾谊的推举者,正式张苍!

为徒不敬师长,是为不孝;为恩主所举而不恭,是为无义!

虽然对这样的舆论背景嗤之以鼻,但贾谊略有些忧虑的面色足以证明:在汉室空手登上恩师家门,会引来怎样的严重后果。

就见贾谊在北平侯府外停下脚步,稍一思虑,便费力的挤过人群,来到高阶之上。

对迎宾的侯府家仆耳语一番,贾谊便趁着没被认出,快步踏入高槛。

“恩师为人正直,当不会因吾空手登门之故,而怪罪于吾···”

怀揣着疑虑,贾谊终于在下人的引领下来到院内,敲响了书房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