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这个严格遵守‘立嫡立长’,以嫡长子继承制作为江山社稷,乃至于家族传承的时代,皇长子,便等同于准储君!
子凭母贵,意味着‘皇后的长子必然是太子’;而反过来,太子的母亲,也必然会成为皇后。
实际上,刘弘是比较偏向于,通过这种‘公平竞争’的方式,选出自己的皇后的。
毕竟‘皇长子为庶长子’‘嫡长子非长子’这种事,对于政权的安稳并不很友好。
就拿高皇帝来说,长子刘肥,嫡长子刘盈,结果刘盈继承了皇位,刘肥却也占据了齐地六十余城。
无论是在原本的历史上,还是在刘弘所处的时间线,刘肥一家,都成为刘汉政权内部问题的主要制造者。
刘肥一家不让中央省心,历史上有文、景二帝接力收拾;这一世,有刘弘亲自料理。
可要是等刘弘百年之后,汉室再迎来一位兵强马壮的诸侯王,仗着自己‘先帝长子’的身份,欺负坐在皇位上的弟弟,那结果如何,可就说不准了。
再一来,刘弘实在不想让‘皇后由太后选定’成为汉室定制,却又碍于孝道,不好直接反反驳张嫣‘册立皇后’的提议。
这种情况下,默认‘先生儿子的做皇后’,无疑就成了刘弘最佳的选项。
某位后妃生下皇长子,刘弘就可以直接着手册封储君——立嫡立长嘛,没人能就此说什么。
那储君即立,立储君生母为皇后,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事了。
至于这么草率的决定皇后、储君的人选,会不会导致‘皇后品性不端’‘储君能力不足’之类的事,则完全不在刘弘地考虑范围之内。
——谁一生下来,就知道怎么做皇后、太子?
不都是一点点教,一点点学的嘛!
就拿历史上的猪爷来说,被立为太子时,连十岁都没到。
最终,景帝刘启不照样硬撑着,把猪爷培养成了一代雄主?
什么天资聪慧、天纵奇才,也就那么回事儿——皇帝这个职业,算是各行各业当中,最不需要天赋的一个了。
艺术家,需要天赋赋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政治家,需要天赋赋予独特的人格魅力。
而封建帝王,需要的东西只有两个:经验,以及积累。
如历史上的景帝刘启,就是‘勤能补拙’的典型案例。
棋盘侠刘启,那可是能在十几岁的年纪,一棋盘砸死堂兄弟的问题少年!
就连赀官出身的廷尉张释之,都敢在这位问题少年身上狂刷声望;英明如文帝刘恒,都是几次三番在张释之面前,为儿子的过错而脱帽谢罪。
结果怎么样?
——二十多年的储君生涯,不还是把棋盘侠这样的问题少年,打磨成了一个手段老辣的封建帝王吗?
光那一句‘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就成了多少封建帝王无法逾越的鸿沟。
作为一个后世人,刘弘相信一个天赋欠佳的画家,无法达成梵高那样的艺术高度,也愿意相信一个天资中庸的演奏家,无法成为下一个朗朗。
但无论如何,刘弘都不相信:合格的皇帝,居然是要看天赋的!
如果做皇帝真要天赋,那爷们儿这是怎么回事儿?
——天资聪慧?
别闹了~
原主那个倒霉催,一看就不是什么聪明人。
对于自己是否能培养出一位合格的继承人,刘弘有着十足的把握。
这样一来,将第一个出身的儿子册立为储君,就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了。
恰恰相反:作为古华夏很长一段时间内共认的普世价值,‘立嫡立长’无论对于家庭内部和谐,还是对于政权安稳而言,都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首先,储位确立的越早,就越能让其他的儿子们死心。
毕竟李二殿下那样的事,对于政权稳定而言绝非什么‘英明神武’的英雄事迹;无谓的内部斗争,也只会无谓损耗汉室的内部力量罢了。
既然其他儿子死心了,那兄弟之间的感情自然也能更为纯粹;后宫,也将因此而彻底安稳下来。
——储君即立,皇后自然也就有了人选。
有皇后镇压后宫,其他的女人要想在后宫这一亩三分地闹腾,还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其次,便是朝局,将自此彻底安稳下来。
储君人选明确,就意味着朝臣百官,也不需要再把心思用在‘猜猜太子会是谁’的大乐透。
往好了说,朝堂能早早明确自己将来要效忠的目标,并一点点开始为将来的权利让渡做准备。
哪怕是往坏了说,个别几个心怀鬼胎的臣子撺掇太子造反,也总好过满朝乱臣贼子,分别撺掇几个皇子一起造反。
——诸子夺嫡什么的,最恶心了。
最后,便是刘弘地执念了。
——历史上,文帝刘恒驾崩之后,景帝刘启几乎无缝衔接,极其丝滑的完成了汉室的政权交接。
在刘弘看来,历史上文-景二帝之间的权力交接,就属于‘教科书级别’的政权交接示范。
所以在刘弘地预想中,将来的太子,也应当如历史上的棋盘侠一样,早早背负起‘监国太子’的义务。
如果不出意外,汉室的下一任皇帝,就要在今明两年之内降生;等刘弘四十岁,太子也该过了加冠的年纪。
所以刘弘打算:无论自己活到多少,都要在四十岁开始退居幕后,一边震着场子,一边试着让太子接触朝政。
如果顺利的话,等太子年近三十之后,刘弘或许就可以过上幸福快乐的退休生活,颐养天年了。
当然,如果有必要,刘弘也不介意在晚年,来一出‘退位让贤’的戏码,过一把太上皇的瘾。
只是这样一来。
“嘿,将来朕大行,也不知该入自己的x宗庙,还是太庙了呢···”